番外1——承昌二十年、暗流涌动-《大唐再起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“政事堂不置可否,但翰林院却声势浩大,要求革新,以求韩愈之古风。”
    “今年恩科,怕是很难琢磨了。”
    “我也看过数期邸报,革新之意很浓!”
    苏洵沉声道:“不过这一切,还得听从上意,一旦有所抒发,必要应对。”
    “你们二人,可要随机应变。”
    “是!”苏轼二人应下。
    “对了,兄长,京中复古之潮汹涌,搏浪者何人?”
    “目前,以礼部尚书欧阳修欧阳永叔为首。”
    苏涣轻声道:“同僚中,与韩琦、富弼交相呼应,政事堂中,又有范冲淹范相公为援,声望极高,都言语,其过几年,必定宣麻拜相。”
    “欧阳修!!”
    苏洵沉声道:“如此看来,必须趁着恩科前拜访一番了。”
    数日后,三人专程拜访欧阳修。
    欧阳修素来喜欢青年才俊,闻听是父子,更是诧异,忙见面,不由笑道:“奇也,奇也。”
    “不过,朝廷已有规矩,年过四十不与考试,这位先生可惜了。”
    苏洵失笑道:“在下只是陪着儿子入京,无意科考。”
    说着,苏轼二人就递上文章,欧阳修慢慢品鉴。
    “好,甚好!”
    欧阳修见苏辙之文,惊叹道:“进士之材,出类拔萃!”
    复又看苏轼之文,连连叹道:“天纵之才也,只是文章太过于铺陈挥洒,再收敛些,状元就是你的囊中之物了。”
    说着,他教导道:“须知,科考不是作私文,讲究立意与收尾,须得改些才是。”
    兄弟二人大喜,这位进士前辈这样说了,定然是希望大增。
    一时间,谈笑风生。
    而苏洵也加入其中,聊的有滋有味。
    最后,欧阳修才缓缓道:“建国近百年,中枢日益僵化,政事堂有心而无力革新,正需要你们这样的青年俊才。”
    苏氏三人默然,对于政治,他们倒是不敢乱说。
    第(3/3)页